水之美 人之和——在焦石开展“步履踏勘渠堤路 党建赋能灌区行”活动有感-赣抚平原水利工程管理局

水之美 人之和——在焦石开展“步履踏勘渠堤路 党建赋能灌区行”活动有感

  连日暴雨后的赣抚平原,也无风雨也无晴,微风不燥,空气清新,正是踏青寻芳绝佳之时。

  在党旗引领下,乘着春光,从王家洲节制闸出发,沿着西总干渠逆流而上11.5km,大家一边认真听着焦石管理站“领路人”的讲解,一边在步履踏勘中深入了解灌区历史、熟悉工程功能、研讨治水思路、巡查险工险段,既锻炼了身体,又发现工程问题二三,确实是别有一番趣味。

  

  大美之美在于水。

  拨开淼淼云雾,见远处青山如黛、水天相接,颇有“草色遥看近却无”之美。

  堤外,抚河滩地上成群的牛羊悠闲地咀嚼着青草,一只灰白色的鸟儿从草丛中掠出,长空澹澹鸣起昂扬之歌。

  堤内,向北流淌的渠水,初见仅有微波起伏,但越向焦石源头前行,越见波涛滚滚、如龙展颜。

  焦石漭漭,渠水滔滔。

  登上焦石拦河大坝,直面暴雨后汹涌而来、挟泥而下的抚河之水,心神摇曳之间有“黄河落天走东海”的磅礴气势。少倾,又感大坝如山岿然耸立、绵延百米巍峨壮观,千里咆哮洪龙尽在脚下,顺势激荡出“万里写入胸怀间”的开阔豪情。

水之美 人之和

  雄“关”锁江

  “领路人”涂传辉为大家详细介绍了焦石水利枢纽各个工程建筑物情况,“焦石拦河大坝始建于1958年,1991年改造成如今的7孔拦河闸。2007年为了彻底消除安全隐患,才将土坝拆除,重新浇筑混凝土溢流坝。”他用平静的语言叙述,我却无法平静的听。

  土坝,在宽阔的抚河上运行近50年的土坝,这不禁让我心驰神往、感叹连连。“人民力量可回天,短短数载胜千古”。在党的领导下,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老一辈水利人和十几万劳动群众筚路蓝缕,风餐露宿,夜以继日,仅用血肉之躯和“土式机械”就建成了赣抚平原灌区这座“人间天河”的总枢纽。从此,抚河畔、焦石旁,“水底有龙掀巨浪,岸旁无雨挂长虹”便有了最深沉的自白。

  它在全省五大河流中首开“锁江”之先,抬高水位,逼水分流,使河水经焦石进水闸而入西总干渠,经柴埠口进水闸而入东总干渠,实现东西分流,灌溉两岸百余万亩农田。而枢纽之下,总长1690余公里的斗渠及以上灌溉渠道,如洪流血脉,密布在3市7县2142公里的土地上。

  迈过漫长的六十六载,曾经桀骜不驯造成赣抚平原严重洪涝灾害185次、较大旱灾87次的抚河之水,终于“利万物而不争”,全面保障了3市7县500余万群众生产、生活、生态用水安全,最大限度助力灌区农户增产增收,使赣抚平原地区成为国家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让“八湖两河”更加渠畅水清、岸绿景美、人水和谐。

  这是水之美,更是人之和。

  

  西寨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经过焦石拦河大坝,浩荡的抚河水从高处跌落逐步趋于平缓。

  河滩上,百来人拿着鱼竿,悠闲地坐在河边钓鱼。他们拿出“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架势,坐在河边上一声不吭,生怕吓跑了鱼。人一茬茬往返于自驾车和河滩之间,满脸笑意、满桶收获,好一派怡然自得之景。

  “抚河的鱼越来越多了!2023年,我们实施焦石拦河闸坝修复工程,做好围堰后,坝下护坦旁的浅水滩里密密麻麻全是鱼,有雄鱼、螺蛳鲩、草鱼、鳜鱼、白鱼......”赣抚平原灌区国家水利风景区管理中心主任叶强指着一众钓友说道。“每次看到奔涌的抚河顺流而下,我们心中总有难以言说的感情。尤其是看到河道里这么多鱼,小时候家乡河的感觉又回来了。”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焦石是水生态治理的一个缩影,如今水清岸绿,飞鸟盘旋。这些变化,来源自习近平总书记“十六字”治水思路在灌区的生动实践。

  为“让城市再现绿水青山”,灌区坚持以河湖长制为平台,明确地方政府和灌区管理单位的管理范围和管理责任,探索建立了“地方政府+灌区”联合“净水行动”常态化工作机制,系统治理“岸上问题”。

  抚河水经焦石水利枢纽调蓄,通过西总干渠每年向南昌市“八湖两河”生态环境供水超3.5亿立方米,系统解决水域活化、健康和枯水期径流等问题,全面支撑了南昌市“一江十河串百湖”的水网总体格局。又将水利工程与城市景观、河湖景观等相结合,建成国家水利风景区佼石半岛、三江黄马“十里荷花”等人水和谐风景,成为网上热门打卡地,生态因水而美。

水之美 人之和

  抚河绿“舟”

  灌溉实验站扎实推进实验成果同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有效衔接,每年推广应用复合型垂直流渗滤技术、水肥一体化、高效节水灌溉等技术面积10余万亩,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总产量再创新高,给农田减肥、为环境减负,为民服务再加码。附近村民惊喜感叹“垃圾场”成了“生态湿地”。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重要要求,我们专攻农田面源污染‘三道防线’12年”。为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灌溉实验站农村水环境研究室在雨洪资源调蓄利用、农田面源污染防治和水资源优化配置及调度等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研发出田-沟-塘灌排系统纳洪减污关键技术,推广面积137.9万亩。

  “要不要找他们买点鱼,纯天然的?”大家纷纷停下脚步,驻足片刻。

  而我看着手上刚在附近竹林里拔到的一筐新鲜竹笋,笑了笑,“有这个就满足啦!”

  

  上善若水。

  “多做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好事,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江河情怀。

  2023年10月10日至13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江西考察,并直接视察水利项目,重点关注了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长江岸线生态修复等情况,肯定了长江“十年禁渔”成果和“一江碧水向东流”的美景重现,充分体现了对我省发展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充分体现了对我省水利工作的鞭策和关怀。

  兴水利、除水害,全力保障区域水安全,一直是灌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现实要求。有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把脉定向、指路领航,灌区工作者更受鼓舞、倍增信心。

  2014年来,持续实施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现代化改造,累计完成投资4.82亿元,改善灌溉面积63.9万亩,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0.463提高至0.5212,灌溉保证率提高到85%以上,新增年节水能力5729万m3

  建管科负责人吴志华介绍说,“习近平总书记‘十六字’治水思路,把节水优先摆在首要位置,就是要求我们从观念、意识、措施等各方面都要把节水放在优先位置。工程节水,是灌区作为供水方最好的手段。”江西省赣抚平原水利工程管理局将于今年高标准完成“十四五”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焦石拦河闸坝修复、西总干渠末端清障整治、五干渠综合整治等工程建设,进一步打通干渠输水“最后一公里”,改善干渠末端“肠根阻”问题,切实提升供水保证率和输水效率。

  2023年12月,灌区利用遥感影像技术采集样本,对不同作物的种植分布及其生长规律进行分析,完成对各灌片作物种植结构的解译,精准掌握不同灌片作物的用水需求,同时在渠道中段、末端加装水位、闸位、流量计等感知设施,第一时间了解灌区水情、工情,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动态调度提供精准支撑。

  这是赣抚平原灌区近年来持续推进数字孪生灌区建设的一个缩影。灌区灌溉方式正从“大水漫灌”向“错峰轮灌”转变,管理手段向信息化方向转变,灌区取水总量较2014年减少17.6%。“我们以灌区信息化建设推动数字孪生灌区先行先试建设,结合作物种植结构解译,建立了具有‘四预’(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功能的赣抚平原数字孪生灌区平台,可更科学地调配水资源,满足灌区生产生活生态用水需求。”江西省赣管局信息中心主任张猛介绍。

  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主攻方向,从保障农业供水到提高水稻产量,从节水灌溉到生态环保,从单纯追求效益到践行“两山”理论、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灌区工作者们用实际行动践行“赣抚担当”!

水之美 人之和

  春入赣抚

  “民生为上,治水为要”。习近平总书记教诲犹在耳畔。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有没有”到“好不好”转变,是新时代、新征程赋予灌区的新使命、新任务。

  踏勘之路,微风徐徐,牵动衣角,像有人在催促我们继续前行。

  是啊,这一渠水也在不舍昼夜奔腾向北,浇灌百万农田、润泽千村万户、驰骋“八湖两河”。我们也要带着党和政府的重托,带着百万群众的期盼,随着涛声,一起携手并肩、与渠水同行,不歇脚,继续前行!